毕业
半天也想不出一个寓意深刻的标题,索性就这样吧。
关于大学的一些言论
虽然校级答辩为我的大学在最后阶段增加了一点点传奇色彩,但这远不是重点,四年的北邮赋予我太多东西,好的坏的,有的恒久有的已经忘却。真正最值得珍视的恐怕还是亲爱的,我的同学。
大学很神奇,当你不知不觉四年,自己也怀疑是否学有所长,而当毕业的时候,回顾四年,却诧异自己的成长是如此迅速。大学四年我们学会思考,有所企及,似乎还多了一股社会主人翁的底气和触及社会本质的勇气。这股无法量化的改变是不是才是大学的真谛,才是毕业生身上可影响其一生的潜质。而一所好大学的一个潜在标准是不是也应该包括毕业生身上散发的这样的精神和底气,以及责任。
北邮有一个不好的社团环境,指的是领导的支持,资金的投入,监管方式,而绝不是学生玩团者本身。自己本身也是“大社团”的参与者,学生会的那些朋友们,熟知的也不少,我很认可他们的能力,也相信他们的诚信和责任心不输其他北邮人。至少我们的“高层”,他们的“高层”保研工作都远高于北邮平均水平。玩团的人,多了一份责任一份勇气一份底气,或者这就是答案,与上段吻合。
人文精神不是增加文科系。大学的人文精神应该更多的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纵使北邮多增加几个科系,增加几门文学,这个“关爱”还是得不到的。我理解的人文关怀,应该是为学生办事便捷高效,以至牺牲少数教职工的时间精力把工作做足,把流程做好,来换取最多数的同学的高效省力。关爱,牺牲同学最少数的时间解决最广泛的需求,才应该称之关爱。细小到盖章签字,划卡注销,领书办证,等等等等,才是体现人文精神的地方。
我们竟也学了很多即使毕业未到就全然忘记的知识,毕业之后竟也不因忘记而感到可惜。我现在记得的专业,包括一些通信网的概念,一些计网的概念,一些linux命令和脚本,竟然不敢再答应别的。太少了,而占用更多的多时间,更专业的多的课程,几乎都不记得了。当然,这些课程对于我的准研究生同学是极重要的基础课。身边工作职位极好的朋友,专业所占的求职简历比重远低于社团经历和实习经验。很多大三甚至更早就已极少学习专业,却有很好的工作。“坏”学生不应该成为榜样,但是却证明了一条命题:学业不决定工作。但是,好大学的榜样,是不是也应该证明一条命题:学业好工作更好。北邮至少还缺一些调整才有更大的把握证明这点。我曾经还遐想某一年开始,电信院大三之后的学生,可以分成两拨学习,一拨加入更多的专业,一拨加入更多的经济管理学科...
真是越写,每段就越长,废话就越多...
关于大学的一些怀念
那天特意跑回学校,想见见班里的几个同学,说几句想念的话。却收到几个哥们从车站发来的离别短信,宿舍楼里也人去楼空。有一天,不会记得变态的考试,不会记得某个窗台走过的漂亮姑娘,不会记得某段关于他人的绯闻逸事,不会记得某辆停在图书馆前的跑车,却一定还记得宿舍哥们的呼噜,某一次踢球的高射炮,某一次某人的“报告”,某一次teamwork胜利之后在楼道里的讨论,最重要的,一定还记得一张张可爱的脸。毕业了,就不去想那些曾经的争吵,那些不快,记得的都是各位的好,各位的可爱。特别是那些离京的“亲爱的”,来北京要找我!
跟Marcy最后吃的一顿饭,有点太文明了,因为感冒了头本身就很痛了,只喝了很少一点酒,要不然眼眶还会更湿润一点的。抱一抱,还能再见面,我们很熟啦,不用怎么抒情了是吧。还有Poland,虽然你的通讯那么的不畅我没法在最后时刻找到你拥抱一下,当你能够使用订阅或者blogger解封你能看到的时候,你来北京或者我去深圳的时候,我再抱你一下。
还有很多人,不点名了,离开之后,我很想念你们。 甚至还在学校的哥们姐们,虽然只隔你们20公里,我还是有种跑回学校见见你们的冲动。
总结以上三段,我怀念的是学校里可爱的人。校园网,邮电花园,教三学五都不是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