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五月 23, 2007

比我做得更好

我一直想写一篇找工作总结,但是一直怕会没啥积极影响,没有开笔。写一个面经集合还是写一个经验总结,我选择后者。希望本人没有被错误估计,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也没有错误表达。


我是北邮电院03111班本科生,四年没拿过奖学金,家庭无任何行业背景。现在在中国移动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做项目管理的工作,也有其他一些同级别的offer,被认为是03电院找工作的同学中产生过一定积极作用的个人。欣然接受班主任的重托,写短文一篇,希望对04,05,06级的师弟师妹有所帮助,有所借鉴。
我的集体。03111班,大学前三年,成绩一直脱年级后腿,却在大四各自有不错的选择。有多位考取电院名导,也有多位同学被树立为03级找工作的VIP.
以上我是想说,一个成绩并不突出班级,一个并非优秀的本科生,因为明白了一些道理而没有在竞争激烈求职路上一无所获。希望我总结的一些道理会对我的师弟师妹有所促进,你们比我做得更好。

一、定位
你是不是了解自己?
“你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潜意识里你就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李开复说要做最好的自己,也说要follow my heart。
考研还是找工作?
1. 如果你热爱电信技术,你上研究生吧。
2. 如果你根本就从大一开始程序设计,电路设计就是参照借鉴同学的工作,你就要三思了,上研究生会不会浪费时间?你会不会重新努力,还是只需要一张文凭?
3. 如果你大二大三都做过一些学生工作,有自己组织参与的活动,而且热爱他们。这是你的优势,而且这些常常会被认为是适合找工作的潜质。
以上三点,满足后两点,我觉得你应该大四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找什么样的工作?
1. 北邮人的大方向就是通信和IT业。这是一个背景,可能帮助你,也可能束缚你。
2. 大企业的技术研发留给本科生的机会很小,况且热爱技术我会建议你上研。
3. 技术支持和销售市场甚至工程管理都是电院本科可选范围。
如果你还是不清楚自己最终的定位,我有一个建议,找实习吧。一是可以让你的简历变得光鲜,二是可以让你更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我推荐一本书,《定位》by Al Ries and Jack Trout. 企业定位和个人定位其实是相通的。
我本身定位也有很大波折,从研发到技术支持到工程管理,属于后知后觉的。

二、朋友圈
朋友
形成找工作的小团体。这也是我们班找工作最为成功的地方吧。氛围很重要,身边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为找工作努力,最好不过。我大二大三所在的北邮学生电视台的三位电院台长都是找工作者,我们一起在学5的楼梯转角畅想未来,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所有的压力一起化解,对找工作也越有信心。同班的ipiggy, bps, baofengcn等等从大三下开始就一起为实习工作努力,交流填简历,笔经面经。分享快乐,分担压力,朋友也是我的背景。
人脉
你的朋友的朋友也是你的朋友,无数次的聚餐之后,我们也会成为铁哥们。一个好的机会,他们会不会想起你?如果你对应的素质达到的话,会。人脉不需要刻意,真诚相待,互相欣赏才是好的人缘。自己参与的学生组织,实习过的公司,合作过的伙伴,都是人缘所在,好朋友互相欣赏。我不了解家族背景方面的人脉,因为我没有,如果你有,它也是你的优势。

不迷信人脉,虽然中国确实是渠道为王,但是要善于把握人脉,没有可以创造,如果你强,别人很乐意接受你。
Beggars Can't Be Choosers.

三、策略
把战线拉长
找工作早做准备,大二暑假或者大三上开始是黄金时间,大三下是上班车,暑假一过才开始准备就有点晚了。我一直觉得找工作的偶然性要明显低于考试,不能全靠突击。现在本科生找工作的压力不小,把战线拉长,让压力缓缓而来,自己也不会变得狼狈。早去实习是一条策略,不用害怕大企业的门槛,如果真的打算招本科生做实习的职位,标准不会定得太高的,“踏实”是我从所有HR嘴里都能听到的关键词。
把战线拉长的另一好处,就是有缓冲期让你分析自己,准确定位。
完善自己
首先是心态,让自己变得职业。阅读习惯,可以暂时把言情武侠小说丢在一边,抱起《定位》,《蓝海战略》,《裁剪人生》,《富爸爸,穷爸爸》等等这些职场书籍看看。努力把自己调整到一个职业人的心态。另外我最近强烈推荐的《成功项目管理》,也能让人明白很多企业管理方面战术问题(战略的咱不懂就不懂吧)。我相信北邮电院人的技术方面基本都不低于我的水平,而非研发的工作,观念和情商方面却更显得重要。我见过很多技术实力很强的北邮人因为case study/group talk被淘汰,分析原因,可能是“扯”的素材少了吧。
了解社会
读新闻,和牛人一起分析。新闻让我们了解社会,了解我们所处的IT环境,了解我们目标企业的策略、风险、对手。订阅业界名人的blog,看他们的分析方法,他们的角度,他们的结论。开拓眼界,学习方法。

另外,
ftp://study.byr.edu.cn 资源很多。
http://news.google.com 没事多看看。

宏观的策略为什么说这么多,并且常有人说,一些职位不过是门槛高,进去都是做很普通的事情,因为我觉得我们职业生涯的目标一定不是现在这个做很普通事情的职位,我们需要职场持续续航的能力。

四、技巧
简历
God is in the Details. 简历是用来改的。如果承认自己不是神人,就千方百计找一份最好看的简历吧。格式重要,细节重要,方便HR筛简历最重要。夸张一点:HR 5秒钟筛掉格式难看的简历,5秒钟搜索关键字(学校,专业,英语),剩下1分钟看内容。所以在反映真实水平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美观。
笔试
技术笔试和性格测试。技术笔试基本还是能反映真实实力的,所以要把功课做齐。性格测试更没什么可说,回到了定位的问题上了。至于IQ题,不屑说了。
面试
单面、群组讨论、压力面试(1 VS N)等等。对于单面,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都比较简单,而且一般硬性条件好(学校,学历,专业,英语)的同学很少被刷。群面讨论方案,变数比较大,可能需 要一些适应过程。推荐一个美国的真人秀"The Apprentice",每集都是一个case study,既可以学习,又可以以面试官的角度观察。我也有一些面试官的经历,对于非技术的面试,我从一些方面给选手打分:逻辑、自信、沟通能力、感同身受和分享(empathy)、团队精神和领导力。仅供参考。
压力面试,胆子大点,心态放平,虽然气氛紧张,但是问题并不难。
小众的技术
Linux fans?精通office?google fans? 不知道这样爱好的人多不多,我是受益者,也很得意。这些技巧比编程,硬件容易得多,会的却相对少,算是一个捷径吧。

五、热情
找工作很漫长,一开始的失利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保持持久的热情。象bps就是厚积薄发型的,漫长的3个月后,在圣诞的时候才爆出两个大offer,君的心态就是:持久热情。

星期六, 五月 19, 2007

乐观

一、北邮人
北邮人依然固有的团结,善意。我们很好,有超过50年通信背景的学校。虽然常常有人抱怨学校排名、硬件、学风在走下坡路,虽然常常有人抱怨毕业生不如以往受欢迎,我们依然在电信圈主场作战,依然有前辈的照顾和提携。我的体会,背景似乎比专业重要。入了北邮的门,出去就一定留着北邮的印,邮电的人做邮电的事,专注的事情做起来简单一些。

二、毕业生
周围找工作的朋友,无所谓专业都有不错的收获。虽然有人大费周折,也曾失望抱怨,结果都是有惊无险的拿到某个目标公司的offer。四年的大学,把人塑成很多种,即使同一专业,同一班级,选择的差异万千。但是所有付出的时间,终究经得起考验。所以我深信长期的阅读,关注社会,一定在生命的关键之处会有所帮助。

三、专业
做一行,爱一行。越来越觉得非技术的职位,逻辑分析是第一位的,专业知识是随时可以弥补的。师妹问我,我们的专业适合什么的工作?我回答适合所有的工作。真的不知道,本科的专业究竟“最”适合什么工作,因为从销售到研发,我的同学都有很棒的选择。理性的大脑,和敢做敢当的勇气,路会很宽广。

四、精英
社会是惜才的。目光放长远,中国虽然问题种种,解决起来有难度,但是,知识改变命运的通道依然基本畅达。精英代表社会贡献和有品位的人生,煤老板是体会不了的。

星期六, 五月 05, 2007

学生电视台的三个结构模型

企业结构模型流行的有三种,职能型,项目型和矩形结构。
事实上,电视台已经从04年前的职能型,发展到半职能半项目型。事实证明,这个跨越是卓有成效的。改组栏目,从结构开始,下一步会是什么样的改革?
04年前的结构,典型的职能型组织。而且栏目是电视台的绝对重心,是由台长直接负责的。台长承担太多项目总监的职责,对于团队的整体把握会有倾斜。职能型结构有专业化的好处,但是每个职能部门只关心自己的的业绩,整个组织具有一种狭隘性。它并不注重团队协作,职能部门间缺少有益的交流。

改组后的,半职能半项目的结构。04年五月天之后,电视台进行了改组。对于栏目的改组最为有成效。栏目组长控制一组资源,对项目客户负责,这样划分下组员的工作分配趋于合理,相较以往的一个明显优点就是,总体参与人员平均付出(effort)增加,项目灵活性和解决速度增加。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栏目组内同一职务间缺少技能和知识的交流。这对电视台这样一个成员工作寿命一到两年的组织影响也是很大的,因为新人无法快速进入角色。

我杜撰的矩阵结构。在这个结构里,来自各个职能部门的人员,在必要时为某个项目工作。具体职能部门的人员可以同时为几个项目工作。他们能够把在一个项目中学到的经验技能带到另一个项目,而且由于同属一个职能部门,他们直接也有机会更多的分享技能。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人员的流动性增加,比如,项目A拍摄结束,摄像迅速能转到项目B中。
这个结构是不是也更适合“媒体·北邮”的建设,因为网站在需要项目充实的同时,日常的维护和更新则是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或许更多的创意/内容总监的职责)。

当然我总结的三种结构都是日常运作的原型,电视台经常接一些“大”项目,人员结构又会进行重新配置。但是现行的结构二,缺点是非常明显的,需要替代和补充。结构三只是我一时的杜撰,完全只能作为参考。

大三那会,linkpartyuantown和我经常在学5的楼道开会,讨论问题涉及到人生、工作、考研,而绝大部分是电视台的方方面面,当我们光荣退休的时候,我们意识到矩阵结构是趋势,也潦草的在小黑板上给我们的接班人一个个的演示我们期望的结构...如果我当时是听众会不会明白,会不会了解老人的心态?学生社团是个试验场,任何一个曾经,现在为学生电视台发展努力过的人,往往会收获良多...

星期五, 五月 04, 2007

定位?

读者忍住,这篇太浮躁,太high-level...注意标签...

联通的C网
01年,联通从军方继承c网,双网运营开始。此时联通G网以低价策略不断蚕食移动的市场份额,势头不错,继承C网,高层斥资数百亿全国铺开。最初c网面向高端用户,旨在跟移动抢中高端市场,提升ARPU值,但是上市一年,效果不佳。个中原因,我无端揣测:
1. C网刚建成,覆盖不佳。我记得03年我上大一的时候,火车上CDMA手机短信话音都非常弱。这样一张覆盖不佳的网,是无法吸引高端用户的。
2. 终端。高端用户需要高端cellphone,而作为刚刚运营的CDMA网络,终端供货也多韩系(韩国的SK也是C网),选择面过窄。嘻哈韩风跟高端这个词偏得有点远。
3. 营销战。以上两个都是技术性问题,而软的方面,营销策略,联通一直表现较差。我回想当年,听得最多的就是联通宣传的CDMA绿色。这也是其营销唯一让人记住的特点,但是光这一点似乎不够,因为温饱阶段的中国,最重要的营销策略恐怕还是让人觉得实惠。高端用户虽然ARPU值高,但是人也一定注重省钱。
以上三个方面的欠缺,头两个解决起来其实只是时间问题。但在这个时候,联通却改变C网策略,开始放弃高端战略,转向普通大众。这样就出了定位的大问题。G网C网都做低端,高端全让给对手,低端市场左右手互博,以前C网全靠G网补贴,而现在自己拉扯长大的兄弟却跟自己争市场。结果就是这两年联通日子比较惨淡。
联通的李总说过:移动是邮电的人,做一张网,容易做好。联通是五湖四海的人,做两张网,难。C网的战略失误,也许就是其定位左右摇摆的失误。

电信的小灵通和3G
中电信有高层说,小灵通是为了将来3G的过度。现在的小灵通用户,将来就可以继承到3G网络。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的真心话。这个表态很夸张,因为将来的3G用户一定不是现在的小灵通用户。小灵通用户:
1. 只是话音用户。而3G是靠数据业务吸引人的。
2. 是低端用户,省钱才用小灵通。3G如果不靠2G补贴,价钱应该比现在的2G高。

去年我听老吕的讲座,他说电信的高层在和欧洲的终端厂商谈3G采购。他们问厂商:只支持话音业务的3G手机最便宜多少钱一个?
电信难道是想采购一批廉价手机,打包赠给新用户?或者想农村包围城市?和黄虽然在欧洲至今没在3G赚钱,但是他们有一句很好的口号:we're video campany!

联想的Thinkpad
当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不知道是看中哪点。当蓝色巨人甩开制造业的枷锁,开始在服务领域大展拳脚的时候,联想在冲刺起PC领域的全球战略。我很想知道lenovo的策略。
究竟将lenovo打造成高尚品牌,还是将thinkpad作成大众品牌?还是将think作为其产品线的补充,最终做全系列产品。
现在我的个人感觉是:think依然很贵,而且买的人内心满足感没有以前好了。lenovo的自有品牌依然没有起色,而且策略很暧昧,似乎没有执行低价策略。
反过来看IBM的策略。IBM放弃产品恒贵的策略,主推整体解决方案,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型,这与美国的很多公司的策略非常相似,比如GE. 而一向以渠道和营销见长的联想收购think的策略,让人很难看透,因为一个本是低价策略的公司,现在却同时拥有了一个个人电脑最为昂贵的品牌。

星期二, 五月 01, 2007

vision & skills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祖国没准什么时候就需要我做什么特殊贡献呢,所以宏观vision也要加强。今天去淘了本书,郎监管的大作《运作》。先看看,不行再换成卡莉姐姐,再不行还有鲍尔默大叔,或者还有余世维哥,想搞权谋也可以是曾仕强爷爷了。
好好学习,好好读书,还有毕设。